牧良听着后方传来的笑闹声,大概明白了老爷子,同意孙儿随自己进山的用意,原来是为了帮助其塑造自信。
知道壬海一时半会脱不开身,牧良2人便先行去了他家,将归属壬海的鳞甲兽、大毒蜂交给老爷子。
简要说明了其在山林的表现,就告辞离去。
晚餐的时候,两人经过商量,决定今后只要进山打猎,就带上壬海同去锻炼,算是报答对方一家人的照拂。
共同的历险合作,让壬海对两人的帮助牢记在心,没事就往牧良这边跑,总结在探险过程中的体会,甚至加入了文字语言的学习。
3人的关系越加紧密,友谊更加深厚。
第二天晨练、早餐完毕。
牧良给壬海布置了几个字的练习作业,让其在沙滩上,用树枝写写划划。
自己则与子书银月,背起新缝制的布袋书包,进入壬家村小学堂。
第一次正式开始,新大陆的学习生涯。
2人上课前,提前到达教书先生住宿的2楼。
聆听老先生,关于学堂规矩、学习要求、休学假期等方面的交待,一一都应承下来。
每人收到发放的课本,是初学全套6本。
其中2本,就是《家书》、《民书》,讲的是关于家风、民俗要求。
癸家皇朝在印制书籍时,增补了有利于皇朝统治的内容。
老先生讲,这2本都教过了,不会为了2人重新再讲,指定了班上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利用空余时间给2人助学。
确实不懂的地方,可以每半月向他请教一次。
马上要学的《孝书》,与牧良放在木筏上的一致,两人已经有所了解。
上午9点。
在50名同学敬畏、崇拜、羡慕的目光中,两人向老先生问好,向同学们点头示意,坐在了后排新做好的桌椅上。
两人个子不算高,却刻意坐在全班末尾听讲,这是经过事前沟通,老先生同意的结果。
教学陈设简陋,完全无法与地星精英学院相比。
2人还是端正态度,与其他同学一样,遵守学堂规矩,听先生开讲。
“大家翻开第三本《孝书》第五页,跟着我一起念新学内容。”
老先生慢条斯理地念一句,大家跟着学一句。
“至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
业擅专门,犹将十室。
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
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
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
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老先生人抑扬顿挫,令牧良想起了华夏古代,私塾先生教书的电视剧片段,感觉很是亲切。
“先帝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癸皇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两人跟随同学们,一起齐声朗读。
尽管有人的发声有些异常,老先生当时也未指出,继续将这一大段念完为止。
牧良为了听清老先生的发音节律,甚至运用了精神感应,确保听到的声音精准无误。
再对照子书银月翻译出来的简体字义,心中顿时有了许多明悟。
“音近义同,异曲同工,大道雷同。”
跟读完这一篇章,牧良已经将字形、字音、字义基本理清。
字形与华夏语言的小篆书,虽有较大出入,字音、字义却十分接近,很容易读懂、弄通、释义。
至于《孝书》字文用语,所述之事,所言之德,所明之理,小道有别,大道相似,可以说是华夏古文《孝经》的姊妹篇。
牧良曾经在网络上,搜索资料库时,接触过《孝经》,知晓这是华夏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归类儒家十三经之一。
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十八章本一般称为今文本,《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称为古文本。
两相对照之下,牧良再看前头同学跟读第二遍、第三遍时,那摇头晃脑的神态,那如同诵经般的韵律,仿佛置身于华夏古代的私塾之中,正在进行进京赶考的苦读事业,做着功名利禄、金榜题名的黄粱美梦。
思绪漫卷,代入了一部秀才赶考,路遇妖怪人狐奇恋的《聊斋志异》故事片里了。
天方夜谭般,他跳脱的思维勾连,记起了看望堂姐牧文蓉时,对方播放的一首华夏老歌《白狐》。
千年等待,千年孤独。
滚滚红尘里,谁又种下了爱的蛊。
茫茫人海中,谁又喝下了爱的毒。
我爱你时,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
离开你时,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牧良想得入神,忘记跟读之时,老先生停下了声音,用戒尺一拍讲台,顿时惊醒了少部分昏昏将睡之人。
“壬镜,将《孝书》第五页10-11行,诵读一遍。”
老先生点中一个,刚才打瞌睡的男生,开始考查他的学习效果。
“无念尔……,……修……德……”
壬镜结结巴巴,有些字念得含糊不清。
“荒废功课,无视师长,戒尺三下,上前领罚。”
老先生声音平淡地训话,没有多少情绪波动。
壬镜从座位上站直身子,非常听话地上前,受了三戒尺,自觉站到边上听课。
根据学堂规矩,如果有学生拒不认错,老先生有权要求回家思过,由家长做出承诺督导整改,必要时可报村长中止其上学资格。
所以每位学生做错事,都得乖乖受罚。
“阿文,将《孝书》第五页9行,诵读一遍。”
老先生点中的阿文,自然就是牧良。
哗,全班同学整齐划一地转头看向后排,对这个第一天上学,就被先生点卯的“调皮生”,给予了如出一辙的同情。
在他们看来,这个同学仗着家传绝技骄纵自满,长大肯定是个不学无术的莽汉,原本树立的高大形象瞬间倒塌。
连子书银月侧头看他的目光,也充满了幸灾乐祸,怀着看把戏的态度呵呵偷笑。
牧良自知走神,被老师发现,当下站直身子,捧着书本念出声来:
“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先帝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语音固有生涩,念你初学,尚能齐全,可知其义几何?”
老先生前一句暂且放过了,后一句非常苛刻,竟然要求将意思解释出来。
“先生,您还未阐释文章,学生如何会先知?”
牧良有些不解地提出疑问,他固然知道大概意思,却不想表现得太过出众,免得有人心生嫉妒。
“是啊,读都没读好,怎么明白内容呢?”
“先生要求,太严厉了。”
“第一天就捣乱,先生这是要消消他的傲气。”
全班同学见到牧良,能够将字词念诵出来,对他的观感又好了很多,这下听先生如此要求,还以为是另有用意,转而同情起来。
“无妨,知之是知之,不知为不知,捡你通晓的说,对错都不罚你。”
老先生满是皱纹的脸上,挤出一丝微笑,静观其表现。
“那好吧,学生就鲁莽猜测一二,谬误之处,还请先生纠正。”
牧良思索一会,开口说道:
“前一句从未听闻,学生不解其义。
后一句,我曾听爷爷讲过故事。
好像是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品德,懂得治理天下道理。
拿它来治国安邦,天下的人民,都能够相互帮助相亲相敬。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地愁恨。”
“嗯,说得通,说得好,望你自省仪态,莫可忘乎所以。”
老先生给了正面点评,顺带提了警告。
“先生,学生记住了,自当警醒用功,不负期望。”
牧良心下自责,满面汗颜,终究逃过一劫,没有受罚出丑已是万幸,转而狠瞪了子书银月一眼,惴惴地坐下了。
大家见其真的答出了一些词义,得到了先生的鼓励,大有文武双全的势头,心中的高大形象,又重新树立起来。
牧良哪会揣测同学的心理变迁,利用中途休息的时间,急忙找到壬海的姐姐壬媛,央求她给俩人简述《家书》、《民书》两本的读音、词义。
壬媛清楚2人对弟弟的帮助,怀着投桃报李的心思,很是耐心地读文说义,毫无半点藏私。
其他嬉闹追逐的同学,见到3人用心交流,也未前来打扰。
学生毕竟单纯得多,不会刻意打听信息。
上课锣响,大家鱼贯而入,复又开始摇头晃脑的死记硬背。
枯燥乏味是真切的,却正好符合牧良2人的要求,正好补上最缺失的语音环节。
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两人一边跟读,一边用手虚空划字,一心两用也不耽误学习。
老先生在台上瞥见这一幕,略一思忖就明白了个中效率,不禁对这两名新生,平添了许多赞叹,觉着这种创意可以推广普及,提高学习效率。
与牧良同排的学生,也发现了此举,照葫芦画瓢尝试着跟学,却发现脱节太快,两首根本无法兼顾,只得悻悻放弃。
老先生见此情景,内心自觉好笑,脸上没露半分,对自己的想法又重新评估了一遍。
放学锣响,大家摸摸干渴的喉咙,庆幸自己又捱过了一天。
“今日初学班,上课就到这里,阿文、阿月继续参加下午小学班的课程,大家可以回去了。”老先生随口宣布了一句。
同学们听习惯了,一时没意味到其中的变化,待到回想明白意思,牧良2人已经溜出了门外,免得被众人围住盘问原由。
这可是老爷子特意详情,老先生测试通过的特许政策,否则课堂上,不会冒失给牧良提出苛刻要求。
原来也是让其展示才能,堵住家长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