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百神乐章之二
解读《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送神》:领略唐时祭神文化韵致
在唐代璀璨的祭祀乐章中,《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送神》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凭借庄重肃穆的语言、匠心独运的意象,将古人对神灵的尊崇与祈愿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如下:
十旬欢洽,一日祠终。
澄彝拂俎,报德酬功。
虑虔容肃,礼缛仪丰。
神其降祉,整驭随风。
译文
百日来人们欢聚融洽,今日祭祀终于将结束。
清洗祭器,拂拭供桌,以此报答神灵的恩德与功绩。
怀着虔诚的心意,神情庄重肃穆,祭祀的礼节繁多且仪式隆重。
愿神灵降下福祉,驾着车驾随风而去。
一、精巧布局,层层深入的章法结构
全诗四组七言,篇幅虽短,却构建起精妙的层次架构。开篇“十旬欢洽,一日祠终”,“十旬”描绘出长达数月筹备与庆祝祭祀活动的欢乐氛围,表明祭祀的规模宏大、意义非凡;“一日祠终”点明祭祀在庄重的氛围中圆满落幕,奠定了全诗庄严肃穆的基调。“澄彝拂俎,报德酬功”承接首联,聚焦于祭祀仪式的最后环节,对祭祀器具的清洁擦拭,传递出对神灵的感恩,进一步渲染祭祀的仪式感。“虑虔容肃,礼缛仪丰”则从祭祀者的内心和外在表现入手,突出其内心的虔诚、面容的肃穆,以及祭祀仪式的繁杂隆重,深化了祭祀的庄重性与规范性。尾联“神其降祉,整驭随风”,祈愿神灵降下福祉后,驾乘清风安然离去,将对神灵的祈愿推向高潮,使诗歌情感层层递进,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二、深邃多元,寓意精妙的意象象征
1. “十旬欢洽,一日祠终”:“十旬”时间跨度极长,象征着祭祀筹备与举办过程的郑重,彰显了古人对祭祀的重视;“一日祠终”代表祭祀有条不紊地结束,体现出祭祀的神圣性与仪式的完整性。
2. “澄彝拂俎,报德酬功”:“澄彝”指清洁的酒器,“拂俎”意为擦拭祭器,这些行为不仅是对祭祀器具的整理,更象征着祭祀仪式的规范和对神灵的敬重,表达人们对神灵恩赐的感恩。
3. “虑虔容肃,礼缛仪丰”:“虑虔”突出祭祀者内心的虔诚,“容肃”描绘其外在的肃穆神情,二者共同象征着祭祀的虔诚氛围;“礼缛仪丰”强调祭祀仪式的繁琐和盛大,展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尊崇。
4. “神其降祉,整驭随风”:“神其降祉”直白地表达出对神灵降下福祉的期盼,象征着对神灵恩泽的渴望;“整驭随风”描绘神灵乘风而去的姿态,营造出神秘而庄重的氛围,展现出人们对神灵的信赖和敬畏。
三、诚挚深切,和谐共生的情感表达
整首诗围绕送神这一祭祀环节展开,通过对祭祀过程和场景的细致描绘,毫不保留地表达了对神灵的崇敬与祈愿。对祭祀庄重性的刻画,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对神灵恩泽的祈求,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古代祭祀文化中,人们坚信通过庄重的祭祀,可以与神灵建立起和谐的沟通,获得神灵的庇佑,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神灵的和谐共生。这首诗正是这种文化观念的生动写照,字里行间饱含着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匠心独运,相得益彰的艺术手法
1. 对仗工整:诗歌对仗严谨,“十旬欢洽,一日祠终”“澄彝拂俎,报德酬功”等对仗句,在形式上使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如整齐的鼓点,朗朗上口;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描绘祭祀场景,相互映衬,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2. 象征手法:大量运用“十旬”“澄彝”等意象进行象征,将抽象的情感和祭祀的意义具象化,生动地展现了祭祀的庄重、神灵的威严以及人们的祈愿,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诗歌的文化内涵更易被读者领会。
3. 情景交融:诗歌巧妙地将祭祀场景与对神灵离去的想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庄重肃穆又充满希望的氛围。在描绘祭祀活动的同时,融入对神灵庇佑的期盼,让读者在感受祭祀庄重性的同时,体会到神灵的伟大和美好,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历史地位
《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送神》作为唐代祭祀乐章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祭祀文化和礼仪制度,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祭祀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祭祀文化的传承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享先农乐章
《唐书·乐志》曰:贞观中享先农乐。迎神用咸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莫玉帛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咸和。其太和、寿和、凯安词同《冬至圜丘》,并褚亮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