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 第119章 粮食去哪了(三)

第119章 粮食去哪了(三)

    【手拿屠刀的洪武大帝在位时都这个样子,更别说其他人了。


    唉,汉家还是太讲文明,你看满清不把这群玩意收拾得只知道跪地磕头。


    自从那所谓得‘仁宣之治’后,三杨独揽朝政,那场景已经可以想象。


    大明文官是如何一步步做大的,只能说洪武大帝还是失算了,费时费力废除的丞相还是用别的名头回归。


    不是说丞相不好,治理一个国家只靠皇帝肯定是不行的,不是人人都像洪武皇帝这样‘卷’,丞相的作用还是毋庸置疑的。】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摩梭镇纸的手微微一顿,‘丞相、丞相。’


    【永乐皇帝没有老爹的勤政,于是弄了个内阁帮他处理公文,一开始内阁只是充当秘书的角色,但不是每个皇帝手里都有刀,内阁也就开始变味。


    到明中期,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没有在翰林院工作经历的不能入内阁当首辅,也不能担任礼部、吏部的主要官员。


    翰林院是宰相的储备库,明朝百分之九十的宰相拥有这一经历。


    《明史》记载: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


    最为奇葩的是,翰林院庶吉士由首辅亲自从新科进士中选拔,新科翰林的主要跟着宰相们学习治国理政三年。


    翰林“毕业”后的职务,吏部无权过问,由宰相们直接安排。】


    明永乐年间,朱棣看着胖大儿无奈叹气,又瞅了眼混不吝的老二,无语凝噎。


    这老大上台后文官肯定会做大,但是交给老二?朱棣打了个冷战,还是算了,这玩意说不定成为杨广第二。


    【整个国家未来的首辅,甚至掌管国家人才选拔的礼部主官、掌管官员任免的吏部主官,都是首辅的门生。


    王佐上奏,三杨大手一挥,拿走国家粮食大权之时,于谦已经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担任山西、河南两地巡抚五年之久。


    如此大事,当天就通过并发出,怎么样好笑吧、儿戏吧,大明的政治有时候就是这样匪夷所思。


    名留千古、英明神武的于少保,对事关大明生死存亡的粮食大权为何保持沉默,也许真的以为大明官员清正廉洁能好好管理大明命脉?


    但天下这么多卫所,为何偏偏发生在‘三杨内定接班人’谦主政的河南?这就很耐人寻味。】


    秦朝,嬴政不屑得撇撇嘴:“李斯,你说这是为何,之前的直播,这于谦可是拯救大明的功臣,为何会如此?”


    李斯:你怕不是在点我?略微思索一会,拱手回应:“陛下,那时于谦也许还年轻,慑于上官的压力......”


    好吧,实在编不下去了,但心中所想实在不敢说出口。


    【就算贪污是真事,但为什么一个地方军户的贪污,竟然要拿走全国粮食大权?


    为何恰恰发生在三杨之一的杨荣老死,张太后身体也不行了的时候?


    为何偏偏发生在朱祁镇已经逐渐开始掌权的节骨眼上!


    为什么一件小事,引发了这么大的后果,于谦却没有站出来?


    千古于少保,兵部右侍郎、巡抚两省的国家众臣,在这种事关国家命脉之大事上竟然三缄其口。


    要知道明朝各部差事,实际上都是左右侍郎管理。


    许是于谦能力不足、看不到其中厉害吧!】


    明宣宗年间,朱瞻基饶有兴趣地看着三位内阁众臣:“三位杨卿,你们说这是为何?”


    杨荣和杨士奇不答,杨溥羞愧地低下头。


    【小皇帝即位,就立刻转移粮食大权的归属。


    正统五年,杨荣去世,朱祁镇逐渐掌权。


    正统六年,于谦一封奏疏,使得文臣集团拿到了开仓放粮的权利。


    正统六年,福建粮仓划归文官掌控。】


    【是不是很有意思,时机也非常巧妙?


    只能说这么大的事情,这可是全国粮食归属权地转移,竟然没有经过任何讨论直接就转移了。


    不得不佩服明朝官员的办事效率。


    明朝的官可不是满清的官,那些为了封驳皇帝旨意,可以几百人一起挨板子,此事竟无一人反怼。


    ‘离谱’两个字意思太小,装不下这群人操作的奇葩。】


    正在外巡抚的于谦呆呆看着天幕,之前说自己拯救大明很让同僚羡慕一把,但此时为何他们的眼光如此怪异。


    未来夺门之变自己应当是可以阻止,但为何无动于衷?是不是为今天之事而...............


    【此事先说到这,回到粮食问题。


    正统年间,南京诸卫粮仓岁收粮食160余万石。


    正统元年,定通州粮仓之名。


    正统九年,太原上奏,当地一个仓库,存粮九万石!


    正统十年,朱祁镇裁撤临清、德州、河西务三仓,各三分之一,通州仓设立。


    朱祁镇亲政后,为何要集中运河沿线粮仓?为什么要在京师之外建立规模最大的通州粮仓?


    《英宗实录》记载:时各仓闲,而京师、通(州)仓皆不足,故也!


    也就是说朱祁镇时期,明朝是不缺粮食的,京师附近,只新建的通州粮仓就储量九百万石。】


    ‘嚯~’其他朝代的皇帝们集体羡慕,尤其是靠前的王朝,他们是真的穷啊。


    【有人统计过,英宗‘被俘’时明朝官仓储量达到一千九百万石。


    土木堡之变前,蒙古是双汉并立,也就是常说的瓦剌和鞑靼。


    当然还存在已投降永乐皇帝的朵颜三卫,不过只能称为残部。


    正统三年,英宗朝第一次北伐,鞑靼阿台汗部几乎被全歼,明军打下亦集乃湖泊这个适合定居的草原要地,石亨提议在当地恢复屯卫治理。


    但,又来了,三杨坚决反怼,此事作罢。


    你们说搞笑不,不得不说明朝文官多奇葩,打下来的地盘而且是好地盘不是什么可有可无之地,直接不要。】


    汉武帝年间,刘彻不可思议的看着自家文官:“众位爱卿,这、这、这明朝的官都是怎么想的?”


    窦婴摇头拱手:“陛下,如果驻军,文官如何制霸朝堂?”


    刘彻嗤笑:“呵!制霸这个词好,要是朕在,看谁........”嗯,看谁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他把世界玩坏了 万界仙踪之最强帝国 仙箓 影视穿越从四合院开始 穿越八年才出道 在超自然的世界里低调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