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大明:宁愿被人遗忘的大明皇孙 > 第95章 皇宫密议

第95章 皇宫密议

    突然,院门被轻轻推开,刘三吾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朱公子,打扰了。”刘三吾微微躬身,声音平和而有礼。


    朱怀抬起头来,看到是刘三吾,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刘先生,请进。”


    刘三吾走进院子,环顾四周,赞叹道:“朱公子的院子,真是清幽雅致。”


    朱怀笑了笑:“刘先生过奖了。请坐吧。”他指了指旁边的石凳。


    刘三吾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道:“朱公子,今日我来,是有一事相告。”


    朱怀放下手中的书卷,神情变得认真:“刘先生请讲。”


    刘三吾从怀中取出一卷书稿,递给朱怀:“这是我最近翻译的《道德经》,其中有一段‘治大国如烹小鲜’,是朱公子最早提出的翻译。我认为,朱公子应当获得这份功劳。”


    朱怀接过书稿,仔细翻阅了一下,点了点头:“刘先生如此推崇,实在令我惶恐。不过,学术之事,贵在交流探讨,功劳与否,倒不必过于计较。”


    刘三吾摇了摇头:“朱公子过谦了。您的见解独到,实在令人佩服。”


    两人正说话间,忽然听到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片刻后,一个侍卫匆匆跑进来,神情紧张:“公子,皇上召见。”


    朱怀眉头微皱,心中隐隐感到一丝不安。他站起身来,对刘三吾说道:“刘先生,恐怕我得先去一趟宫中。稍后再与您详谈。”


    刘三吾点了点头:“朱公子请便。”


    朱怀跟随侍卫匆匆离开院子,刘三吾望着他的背影,心中也不禁有些担忧。


    朱怀被带到皇宫内殿,只见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神情威严。旁边站着朱允炆,神色复杂。


    “儿臣参见父皇。”朱怀恭敬地行礼。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在朱怀和朱允炆之间来回扫视,沉声道:“怀儿,允炆,你们可知为何召你们前来?”


    朱怀和朱允炆对视一眼,皆摇了摇头。


    朱元璋叹了口气:“朕近日听闻,你们兄弟之间,因一些琐事闹得不愉快。这可不是朕希望看到的。”


    朱怀连忙说道:“父皇,儿臣与允炆并无不和,只是一些小误会。”


    朱允炆也说道:“父皇,怀兄说得对,我们兄弟之间并无大碍。”


    朱元璋点了点头:“如此甚好。你们都是朕的儿子,兄弟之间应当互相扶持,共同治理国家。”


    朱怀和朱允炆齐声应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朱元璋看着他们,眼中露出一丝欣慰:“好,既然如此,朕也就放心了。怀儿,允炆,你们先退下吧。”


    朱怀和朱允炆再次行礼,然后缓缓退了出去。


    走出宫殿,朱怀和朱允炆并肩而行,气氛有些沉默。


    朱允炆突然开口:“怀兄,刚才父皇的话,你怎么看?”


    朱怀微微一笑:“父皇的意思很明显,希望我们兄弟和睦,共同治理国家。”


    朱允炆点了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怀兄,其实我一直很敬佩你的才华和见识。”


    朱怀笑了笑:“允炆,你也很出色。我们兄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朱允炆露出一丝笑意:“怀兄说得对。”


    两人继续向前走去,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显得格外温暖。


    朱怀回到院子时,刘三吾还在等候。


    “朱公子,事情可还顺利?”刘三吾关切地问道。


    朱怀点了点头:“还好,父皇只是希望我们兄弟和睦。”


    刘三吾松了口气:“那就好。”


    朱怀看着刘三吾,忽然问道:“刘先生,您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有何见解?”


    刘三吾沉思片刻,说道:“《道德经》中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说明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鱼,需要细心和耐心,不能操之过急。朱公子的见解,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朱怀点了点头:“刘先生所言极是。治理国家,确实需要细心和耐心。”


    刘三吾微微一笑:“朱公子果然见解独到。”


    两人相视一笑,继续探讨起《道德经》的其他章节。


    国子监内,学者们正在热烈讨论着《道德经》的新解。


    “刘先生,听说您最近翻译了《道德经》,其中有一段‘治大国如烹小鲜’,是朱怀公子最早提出的见解?”一位学者问道。


    刘三吾点了点头:“正是如此。朱怀公子的见解,独到而深刻,值得我们学习。”


    另一位学者说道:“朱怀公子果然才华横溢,令人佩服。”


    刘三吾笑了笑:“朱怀公子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谦虚好学,实在是我们的榜样。”


    学者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就在这时,朱怀走进国子监,看到众人正在讨论,微微一笑:“各位先生,今日有幸与诸位一起探讨《道德经》,实在荣幸。”


    学者们纷纷起身行礼:“朱公子客气了。”


    朱怀走到刘三吾身边,低声说道:“刘先生,多谢您对我的推崇。”


    刘三吾摇了摇头:“朱公子不必客气,您的见解确实值得推崇。”


    朱怀点了点头,然后对众人说道:“各位先生,今日我们一起探讨《道德经》,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进步。”


    学者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一位学者说道:“‘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说明治理国家需要细心和耐心,不能操之过急。这一点,朱怀公子的见解,确实抓住了要点。”


    另一位学者补充道:“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鱼,需要掌握火候,不能过火,也不能不及。朱怀公子的见解,正是如此。”


    朱怀微微一笑:“各位先生所言极是。治理国家,确实需要细心和耐心,掌握好火候。”


    刘三吾点了点头:“朱公子说得对。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鱼,需要细心和耐心,不能操之过急。”


    讨论结束后,朱怀对众人说道:“今日与各位先生一起探讨《道德经》,受益匪浅。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学者们纷纷表示赞同。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大殿内,朱怀和朱允炆分列左右,两人神色各异。朱怀神情谦逊,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坚定;朱允炆则显得更加从容,但眼底深处的野心也难以掩饰。


    朱元璋沉声道:“今日召你们前来,是有一件事需要你们的意见。国子监学者们最近在讨论《道德经》的新解,其中涉及到一些关于治国之道的理念。朕希望你们能参与其中,提出你们的见解。”


    朱怀恭敬地拱手道:“父皇,臣弟愿意参与讨论,为国家出一份力。”


    朱允炆微微一笑,随即也行礼道:“父皇,臣弟亦愿意为国分忧,与国子监学者们共同探讨。”


    朱元璋点点头,示意两人可以退下。两兄弟互相对视一眼,随后一同离开大殿。


    国子监内,学者们正围绕着《道德经》的新解展开激烈讨论。刘三吾作为国子监的首席学者,正侃侃而谈。


    刘三吾:“《道德经》讲求无为而治,但在当今社会,如何将无为之道与治国之策结合,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朱怀和朱允炆进入国子监,刘三吾立即起身行礼:“见过两位殿下。”


    朱怀微笑道:“刘学士不必多礼,我们也是来学习的。”


    朱允炆点头附和:“是啊,刘学士,请继续。”


    刘三吾继续道:“根据《道德经》的理念,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之道,减少人为干预。对于国家治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减少繁文缛节,简化行政流程,让百姓生活更加便捷。”


    朱怀沉思片刻,问道:“刘学士,那如何在实际操作中体现这一理念呢?”


    刘三吾答道:“殿下,可以从简政放权入手,让地方官员有更多自主权,同时加强监察,确保他们不滥用权力。”


    朱怀点头:“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朱允炆则提出不同意见:“刘学士,简政放权固然重要,但如何确保地方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呢?如果他们能力不足,反而会导致更多问题。”


    刘三吾微微一笑:“允炆殿下所言极是,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培养更多有才干的官员。同时,设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官员的能力和品德。”


    朱怀赞同道:“这确实是一个全面的方案。”


    朱允炆却提出了新的问题:“刘学士,除了简政放权和教育,我们是否还需要在法律制度上进行一些改革,以更好地保障百姓的权益?”


    刘三吾点头:“允炆殿下所言有理,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是治国之本。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先贤的智慧,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公平、公正的法律。”


    朱怀若有所思:“刘学士,您提到的这些理念,是否可以通过具体的政策来实现?”


    刘三吾答道:“殿下,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来实现这些理念。例如,简化税收制度,减少对百姓的负担;加强对地方官员的培训和考核;完善法律制度,确保公平公正。”


    朱怀点头:“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


    朱允炆则提出了新的观点:“刘学士,您提到的这些措施,是否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如果不能,是否会引起百姓的不满?”


    刘三吾沉吟片刻:“允炆殿下,这些措施的实施确实需要时间,但我们可以通过逐步推进,逐步见效。同时,加强宣传,让百姓了解我们的政策,争取他们的支持。”


    朱怀赞同道:“刘学士所言极是。”


    朱允炆微笑道:“刘学士,您提到的这些理念和措施,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刘三吾谦逊地说:“两位殿下过奖了,这些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朱怀和朱允炆互相对视一眼,心中各自有了打算。


    朱怀和朱允炆回到皇宫,各自回到自己的宫殿。朱怀在自己的书房中,沉思着刘三吾的话。他知道,父皇对国子监的学者们非常重视,如果能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必定能赢得父皇的青睐。


    朱怀拿起笔,开始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他决定,要在治国理念上有所突破,提出一套完整的治国方案。


    与此同时,朱允炆也在自己的书房中思考。他明白,治国之道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需要实际的操作和实施。他决定,要在实际操作中证明自己的能力。


    朱怀和朱允炆再次来到国子监,继续与刘三吾和其他学者们讨论。


    朱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刘学士,我认为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确保地方官员不滥用权力。”


    刘三吾点头:“殿下所言极是,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朱允炆皱起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刘学士,我觉得吧,这教育问题可不能只盯着那些个当官儿的。咱得让老百姓也能读书识字,懂点道理不是?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咱们大明朝的整体素质啊!”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着,神情十分认真。


    刘三吾赞同道:“允炆殿下所言有理,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加强对百姓的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国家的发展。”


    朱怀和朱允炆的讨论逐渐深入,刘三吾和其他学者们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整个国子监内,学术氛围浓厚,大家都在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几天后,朱元璋再次召见朱怀和朱允炆。


    朱元璋问道:“你们在国子监的讨论如何?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


    朱怀恭敬地答道:“父皇,臣弟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简政放权,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同时加强对百姓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朱允炆也答道:“父皇,臣弟认为,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完善法律制度,确保公平公正。”


    朱元璋点头:“你们的想法都很好,朕会考虑你们的建议。”


    朱怀和朱允炆互相对视一眼,心中各自有了打算。


    朱怀穿着一身素雅的青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条玉带,显得风度翩翩。他的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坚定。身后跟着他的心腹侍卫,步伐稳健。朱怀缓步走进酒家,四周的喧嚣声顿时安静了几分。


    此时的刘三吾,正坐在酒家二楼的雅间内。他身穿一袭儒生的衣袍,显得格外儒雅。此刻,他手中捧着一本《道德经》,正在细细研读。


    忽然,楼梯上传来了一阵脚步声。刘三吾一听,便知是朱怀来了。他赶忙放下手中的书,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了笑容。


    很快,朱怀出现在门口。他看见刘三吾,也是微微一笑,然后拱手行礼:“刘先生,让您久等了。”


    刘三吾连忙还礼,道:“朱公子客气了,请坐。”说着,他将朱怀引到桌前坐下。


    两人寒暄了几句后,开始聊起了正事。


    “刘先生,不必多礼。”朱怀走上前,扶住刘三吾的手臂,示意他不必拘礼。


    两人落座后不久,酒家小二便端上来了几道精致的菜肴,每一道菜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紧接着,一壶上好的花雕酒也被摆放在了桌子上。


    此时,雅间内灯火通明,明亮而柔和的光线洒在桌上,照亮了那几道菜。这些菜肴的颜色鲜艳,让人看了就有食欲;它们的味道更是一绝,散发出来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香,这股酒香与菜肴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朱公子,今日请您前来,是有一事相商。”刘三吾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几分郑重。


    “刘先生请讲。”朱怀举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


    刘三吾放下手中的书卷,正色道:“近日,朝中关于皇位继承之事议论纷纷,许多大臣都在讨论太子之位的归属。我等学者也在探讨《道德经》的新解,试图从中寻找到解决之道。”


    朱怀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父皇的身体每况愈下,太子之位确实成了朝中最为关注的话题。允炆弟虽有才学,但尚显稚嫩,不知能否担此重任。”


    刘三吾沉吟片刻,缓缓道:“朱公子,您与允炆殿下皆为皇子,各有千秋。然则,朝中大臣意见不一,您认为应如何决断?”


    朱怀放下酒杯,目光坚定:“我认为,国之大计,应以民为本。若能选出一位贤明之君,必能使国家繁荣昌盛。至于我与允炆弟,皆愿为国家效力,听从父皇的安排。”


    刘三吾点头称赞:“朱公子果然胸怀宽广,心系国家。然则,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先生但说无妨。”朱怀微微一笑,示意他继续。


    刘三吾斟酌片刻,郑重道:“臣认为,朱公子才德兼备,若能继承大统,必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至于允炆殿下,尚需时日历练,方能担此重任。”


    朱怀听罢,眉头微皱,陷入沉思。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刘先生之言,怀铭记于心。但怀不愿因私利而扰乱朝纲,愿听从父皇之命。”


    刘三吾见朱怀如此坚定,心中暗自钦佩。他举起酒杯,微笑道:“朱公子果然胸怀坦荡,令人敬佩。来,且饮此杯。”


    两人对饮,气氛渐渐轻松下来。刘三吾放下酒杯,笑道:“朱公子,今日既然来了,不如听听臣等学者对于《道德经》的新解。”


    朱怀点头:“愿闻其详。”


    刘三吾取出一本手抄的《道德经》,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文字说道:“我们认为,《道德经》中的‘道’不仅仅是指自然之道,更是指治国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不仅是自然的演化过程,也是治国理政的过程。”


    朱怀听得入神,点头称是:“刘先生所言极是。治国之道,需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刘三吾继续说道:“正是如此。我们还认为,‘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使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朱怀若有所思:“如此看来,治国之道应以宽仁为本,不可急功近利。”


    刘三吾微笑点头:“正是如此。若能以宽仁之心治国,必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两人对话间,酒家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声。朱怀眉头一皱,示意侍卫前去查看。片刻后,侍卫回来禀报:“殿下,外面有一群人似乎在争执。”


    朱怀起身走到窗前,望向楼下,只见一群百姓围在一起,似乎在争论什么。他转身对刘三吾说道:“刘先生,我们下去看看。”


    两人走下楼,来到酒家门口。只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正与几名壮汉争执不休。老者面色焦急,声音颤抖:“诸位好汉,请听我一言,我家中老小皆靠这点银两过活,求求你们行行好,放过我吧!”


    一名壮汉冷笑道:“老头子,别啰嗦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你若还不上,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朱怀见状,走上前,沉声道:“住手!”


    壮汉们见朱怀气度不凡,皆停下手中的动作,面露疑惑。朱怀转向老者,问道:“老人家,发生何事?”


    老者见有人为他出头,连忙说道:“这位公子,小老儿因家中贫困,借了些银两,不料利息高昂,实在无力偿还,这才被他们逼债。”


    朱怀点头,转向壮汉们,冷冷道:“你们如此逼迫一位老人,未免太过分了。”


    为首的壮汉不屑道:“这位公子,此事与你无关,莫要多管闲事。”


    朱怀目光一冷,侍卫们立刻上前,拔出佩刀。壮汉们见状,顿时慌了神,为首的壮汉连忙赔笑道:“公子息怒,我们这就走。”


    朱怀冷哼一声,示意侍卫收刀。壮汉们灰溜溜地离开,老者感激涕零,连连道谢:“多谢公子相救,小老儿感激不尽。”


    朱怀扶起老者,温言道:“老人家,不必多礼。你家中若有困难,可前往我府中求助,我自会安排。”


    老者感动得热泪盈眶,不住地道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他把世界玩坏了 万界仙踪之最强帝国 仙箓 影视穿越从四合院开始 穿越八年才出道 在超自然的世界里低调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