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煊并不清楚自己父亲内心的想法,他带着孩童的直率与纯真,毫无做作地提出了心中的疑惑:“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父皇您身为皇帝,却不得不四处躲藏,宛如无家可归之人,这是否意味着您在仁爱上有所欠缺呢?”
此言一出,王少姬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雪,她急忙伸手捂住了朱慈煊的嘴,声音颤抖着带着惊慌:“皇上恕罪,这孩子年幼无知,口无遮拦!”
朱由榔此刻仍沉浸在一家三口温馨和睦的画面中,对儿子的提问并未过多在意。然而,当他看到王少姬拉着朱慈煊跪在自己面前时,心中不免感到意外。
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朱由榔并没有表现出愤怒。首先,他明白自己只是一个玩家,没有必要因为游戏中npc的话而动怒。其次,即便自己真的是皇帝,孩子的话语也并非没有道理。他是个讲道理的人,不喜欢以力压人。
朱由榔轻轻叹息,温和地对王少姬说:“无妨,皇后不必惊慌。煊儿只是个孩子,他的疑问也是出于对知识的好奇和对父皇的关心。”
他轻轻拨开王少姬的手,把“自己”的大儿子抱起来,目光柔和地看着他,“煊儿的问题提得很好,这正是我们学习与思考的意义所在。”
他一边安慰王少姬,一边思考对策。这小孩年纪不大,问题够刁钻的,该怎么回答才能显得自己很厉害呢?朱由榔有点骑虎难下的感觉。
朱由榔转向朱慈煊,目光中充满了慈爱:“煊儿,孟子所言甚是,仁爱确实是一个君主的重要品质。但天下之事,并非仅凭仁爱二字就能简单概括。一个皇帝,除了仁爱,还需具备智慧、勇气和决断力。如今的局势复杂,父皇的种种作为,也是为了保全我们的家国天下,为了将来能够东山再起,复兴大明。”
说完这通没有营养的话,他又思考了一阵,决定采用迂回战术,避开这个问题,而是提出新的问题。
“煊儿,你觉得什么是得天下,什么是失天下?”朱由榔以的语气问道。
朱慈煊眨了眨眼,小脸上露出了沉思的神情。片刻之后,他抬起头,看着父皇的眼睛,认真地回答:“得天下,是不是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大家都很快乐?失天下,是不是就是百姓流离失所,大家都很悲伤?”
朱由榔微微一笑,眼中流露出赞赏神色,点了点头:“煊儿说得对。得天下,确实意味着让百姓安居乐业,大家都很快乐。而失天下,往往伴随着战乱和苦难。”
接着,朱由榔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那煊儿认为始皇帝是否仁义?”这个问题让旁边的王少姬也开始思索起来。
朱慈煊微微皱起了眉头,他知道始皇帝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但关于他的争议也很多。他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开口:“始皇帝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举措对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从我读到的书中,也知道他施行暴政,焚书坑儒,使得许多无辜的人受苦。”
朱由榔点了点头,鼓励朱慈煊继续说下去。
朱慈煊接着说:“所以我认为,始皇帝在统一国家、推动发展方面是有功的,但在对待百姓和文化的态度上,似乎并不能算是仁义。”
朱由榔微微一笑,对朱慈煊的回答表示认可:“煊儿的看法很中肯。”
他继续问道:“我儿认为宋襄公仁乎?”
朱慈煊听到这个问题后,眼中闪过一丝困惑,显然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有些难度。宋襄公,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其事迹并不像始皇帝那样广为人知。他思索片刻,然后谨慎地回答:“宋襄公在位时,曾有仁义之举,他对待百姓宽厚,减轻赋税,努力使民安居乐业。但他在与楚国的战争中,因固守古礼,错失战机,导致宋军大败,这也让后人对他的评价颇有争议。”
朱由榔认真听着儿子的回答,微微颔首,然后说道:“煊儿所言极是。宋襄公在某些方面的确体现了仁义,他关心民生,力图减轻百姓的负担。然而,作为君主,仁义不仅仅是对内的宽厚,还包括对外的明智和果断。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过于拘泥于‘不鼓不成列’的古礼,未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最终导致了失败。”
朱由榔决定以历史为镜,启迪朱慈煊的思考,于是他细述了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李唐后主的往事,希望借此揭示仁义与治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纽带。但这些往昔的复杂纠葛,似乎只是让朱慈煊的眼中增添了几分迷茫。
“隋文帝杨坚取代自己的外孙登基为帝,这能否称得上仁义?”朱由榔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朱慈煊思考。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自己的兄弟,软禁自己的父亲,这样的行为,又能否算作仁义?”他的声音中带着严肃,继续引领着对话。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柴氏,这样的举措,是否合乎仁义?”朱由榔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着朱慈煊的思绪。
“然而,这些人物最终都得到了天下,并且赢得了民心。”朱由榔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玩味,似乎在享受这思维的挑战。
“再看李唐后主,他对待百姓仁爱宽厚,对邻国采取忍让政策,这应该是仁义的体现吧?”朱由榔提出了最后一个例子,他的目光深邃,仿佛在探索历史的深渊。
“但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失去了天下,这又是为何呢?”这些问题如同黄钟大吕,回荡在朱慈煊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看着朱慈煊满脸的困惑与思索,朱由榔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
“没想到差点被一个四岁的小孩问倒了。”他决定主动出击,不让朱慈煊有继续发问的机会。
“得天下者聚势而成也,非仁也。失天下者去势而亡也,非不仁也。”朱由榔煞有介事地说道。
看到自己好大儿仍不解,朱由榔便继续耐心地解释:“得天下者,非独仁也,聚势而成也。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伟业,乃因能洞悉时势,把握良机,赢得人心,非仅凭仁德之力。始皇之得天下,乃承六世之遗烈,奋勇争先尔。”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深邃的思考,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失天下者,非独不仁也,去势而亡也。失天下者,其败落并非全因个人品德上的缺失,更多是因为失去了掌控时势的能力,无法维持民心和支持,导致势力的瓦解和政权的崩溃。北周宇文氏、后周柴氏、南唐李氏之失天下,非不仁也,独势去也。”
“煊儿,治国犹如对弈,每一步棋都需深思熟虑,既要具备远见卓识,亦需具备应对突发的机智。”朱由榔以温和而充满智慧的语调说道。
朱由榔原本期待朱慈煊会以崇拜的目光注视自己,然而,朱慈煊却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成熟,他一脸严肃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既然父皇您通晓如此多治国之道,为何大明如今却陷入了这般境地呢?”
这个问题让朱由榔微微一怔。是啊,为什么大明会变成这样?
他沉思着,声音低沉而有力:“内有权臣相争,外有强虏环伺,帝皇昏庸无能,土地兼并严重,天灾人祸不断……?”这些话语如同一串串沉重的砝码,压在了大明王朝的天平上,让它逐渐失去了平衡。
真是这样么?他沉声自问,似乎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着答案。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似乎总伴随着这些因素的影子,难道这些就是导致大明江山风雨飘摇的罪魁祸首吗?
朱由榔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他深知,大明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诸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图景。
权臣相争,使得朝政混乱,国家失去了明确的方向;强虏环伺,边疆不安,百姓饱受战火之苦;帝皇昏庸无能,无法有效治理国家,导致政令不达;土地兼并严重,耕者无其田,导致民不聊生;天灾人祸不断,更是让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雪上加霜。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朱由榔以一种深沉而平静的语调,道出了历史的铁律。这不仅是对过往兴衰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变化的预见。
他继续说道:“这似乎成了历史的循环,每个王朝在初期都如同初升的朝阳,充满活力与希望,然而到了末期,却难免遭遇风雨飘摇的困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看似无情,但在这些循环往复中,却也蕴藏着变革与重生的可能。
光武帝刘秀、唐肃宗李亨、宋仁宗赵祯这些中兴之君,他们接手国家时,也不见得处境比他更好。
他语气坚定:“然而,煊儿,你要记住,历史是由人来书写的。我们不能被这所谓的‘规律’所束缚,而应该勇敢地去创造新的历史。”
朱由榔站起身,目光远眺,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那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我们要以史为鉴,汲取教训,打破这‘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宿命。”
他望着夜色中的江山,声音中带着一丝怅然:“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也是时势造英雄。”
“那我们还有机会吗?”朱慈煊紧张地看着父亲,眼中闪烁着一丝不安,“我听说外面的清虏很厉害,都是食人的妖兽。”
朱由榔没有立即回答,他静静地站着,目光穿透窗棂,凝视着远方。他的心中也在回响着同样的问题:是啊,我们还有机会吗?
片刻之后,朱由榔转过身,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我们一定有机会!”他的声音中充满了信心。
朱慈煊望着父亲,那坚定的语气仿佛一股暖流,温暖了他心中的不安:“父皇,为何您如此肯定?”
朱由榔走到儿子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因为历史总是由勇敢者书写。清虏虽强,但他们并非不可战胜。我们有大明的子民,有忠诚的将士,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继续说道:“那些所谓的‘食人妖兽’,不过是恐惧的产物。我大名晋王李定国正是这些‘食人妖兽’的克星,清虏两名亲王接连折戟于他手中。我大明还有那么多仁人义士,一定能够驱除鞑虏,光复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