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三年,九月初三,陈玄奘大阐法师,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长安城化生寺开讲演练各品妙经。唐王领文武百官,拜佛拈香。法师献上用来超度孤魂的济孤榜文给太宗看。
太宗看了,满心欢喜,对众僧说道:“你们秉着着赤诚的心,一定不要怠慢了佛事。等功成完备后,朕自有重赏,绝对不会让你们空劳。”
众僧都磕头拜谢。
却说南海观音,自从领了如来旨意,就在长安城访查能取经的善人,过了许久,也没有碰到真实有德行的行者。
忽然听闻太宗宣扬善果,大选高僧,开建“水陆大会”,又听到挑选出的法师坛主,就是江流儿和尚。这江流儿正是从西天降下来的佛子金蝉,巧的是还是自己引送他投的胎。
观音十分欢喜,就把佛祖赐下的宝贝捧着走上长街,跟木叉一起去卖这锦斓袈裟和九环锡杖。把那三个金紧禁的箍儿自己好好收着,留做后用。他们还是化作了两个身穿破纳衣,赤着双脚,头上疤疤癞癞的和尚。
刚走到街上,就有一个来参选却落选了的,手里还是有几个臭钱的蠢笨和尚,看见那袈裟熠熠生光,就上前问道:“癞头和尚,你这袈裟要卖多少钱?”
观音道:“袈裟五千两,锡杖两千两。”
那和尚气笑了,说道:“这两个癞头和尚是疯子!是傻子!就这两件不值钱的东西,要卖七千两银子?就算是穿身上能长生不老,立马成佛作祖,也值不了这么多!赶紧拿走!肯定卖不出去!”
观音也不跟他争吵,带着木叉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东华门前,正撞着散朝回府的宰相萧瑀。众仪仗边行走边喝开道路,观音丝毫不躲避,捧着袈裟直接迎向萧瑀。萧瑀勒住马观看,只见那袈裟熠熠生光,就派人去问袈裟什么价钱。
观音道:“袈裟要五千两,锡杖要两千两。”
萧瑀道:“这其中有什么好处,能值这么高的价格?”
观音道:“这袈裟有好处,也有不好处;有要钱处,也有不要钱处。”
萧瑀道:“好处是什么?不好处又是什么?”
观音道:“穿上我的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灾,这便是好处;如果是贪淫乐祸的愚僧,不斋不戒的和尚,毁经谤佛的凡夫,就难以见识到我的袈裟,这就是不好处。”
萧瑀又问:“那什么是要钱,什么是不要钱?”
观音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宝的人,强要买袈裟,锡杖,肯定要卖他七千两,这便是要钱;若是敬重三宝,跟随善人做善事,皈依我佛,又承受的起的人,我把袈裟、锡杖情愿送给他,就为了让他跟我结个善缘,这就是不要钱。”
萧瑀听后,神色越加和善,知道他是好人,就下了马与观音见礼。
萧瑀说道:“大法长老,请恕萧瑀之罪。我大唐的皇帝十分好善,满朝的文武都奉行我主的旨意。现在正起建着‘水陆大会’,你这袈裟正好可以给大都阐陈玄奘法师穿用。我和你入朝见驾去。”
观音领着木叉欣然跟着他直接进了东华门里。黄门官转奏后,萧瑀他们承蒙宣召来到宝殿。
唐王看见萧瑀引着两个癞头和尚站立在台阶下,问道:“萧瑀你回来要奏什么事?”
萧瑀跪趴在台阶前道:“臣刚出了东华门,偶遇两位僧人,是卖袈裟跟锡杖的。臣想着法师玄奘正好可以穿这袈裟,就领他们来启见陛下了。”
太宗大喜,就问那袈裟什么价钱。观音跟木叉站立在台阶下,没有行礼,因着唐王问价钱,就回答道:“袈裟五千两,锡杖两千两。”
太宗道:“那袈裟有什么好处就能值这么多钱?”
观音道:“这袈裟,龙披上一缕能免了被大鹏吞噬的灾难;鹤挂上一丝能得到超凡入圣的奥妙。披上他,静有万神朝礼;动有七佛随身。
这袈裟由冰蚕吐丝,能匠翻腾成线,仙娥神女织成。穿上满身红雾绕,展开像一段飞腾的彩云。上边有如意珠、摩尼珠、避尘珠、定风珠;又有红玛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两道销金的锁边,扣领用的是连环白玉琮(cong)。它能跟日月争辉,闲时折叠起来,千层包裹中都能透出彩虹光;遇圣才穿时,能惊动诸天的神鬼,使他们都畏惧。”
唐王在宝殿上听到后,十分欢喜,又问道:“那和尚,九环杖又有什么好处?”
观音道:“我这锡杖,是九节仙藤为主体,铜镶铁造的九连环,不沾染任何红尘污秽。”
唐王闻言,即刻命人展开袈裟,从头仔细观看,果然是件好物,说道:“大法长老,实不相瞒。朕现今大开善教,广种福田,目前在那化生寺聚集众僧,演讲经法。其中有一位大有德行的法师,法名玄奘。朕买你这两件宝物,事实上是要赐给他使用。你到底要什么价钱?”
观音闻言,与木叉合掌,道声佛号,躬身上奏道:“既然是有德行的人,贫僧情愿送给他,决不要钱。”
说罢,抽身就走。
唐王急忙让萧瑀拉扯住他,站在殿上欠身问道:“你原来说袈裟五千两,锡杖两千两,现在看见朕要买你的宝物,就不要钱了,那不是成了朕要仗着君位,强要你的宝物?——没有这样的道理。朕照你的原价给你钱,不能推辞啊。”
观音起手道:“贫僧许有愿望在前,原来就说了,如果有敬重三宝,跟着别人做善事,皈依我佛的,就不要钱,情愿送给他。今天见到陛下明德止善,敬重我佛门,况且高僧又有德有行,宣扬大法,理所当然的要奉给陛下,决不要钱。贫僧情愿留下此物告辞。”
唐王见他说的这么恳切,非常欢喜。随即命使光禄寺大排素宴来酬谢观音。观音又坚决的推辞了,畅畅然的离开,依旧返回了土地庙。
太宗在这天设立午朝,派魏徵带上旨意去宣召玄奘入朝。那法师正在聚众登坛讲经,听到有旨意到了,就下坛整理衣服后领旨,跟魏徵一同上朝见驾。
太宗道:“求证善事,有劳法师了,一直没有合适的东西来酬谢你。今天早上萧瑀碰见了两个僧人,他们愿意送上锦斓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现在特意宣召法师来领去使用。”
玄奘叩头谢恩。
太宗道:“法师如果不嫌弃,可以穿上给朕看看。”
长老于是就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在台阶前。那袈裟就像给他量身剪裁似得,穿在身上辉光艳艳,配着毗卢帽和九环锡杖,凛凛威风中透着优雅俊秀。
看的那些文武百官在台阶前纷纷喝彩,太宗也不胜欢喜。
太宗就让法师穿着袈裟,持着宝杖,又赐给他两对仪仗队,吩咐众官把他送出朝门,叫他在长安城的大街上巡街,就跟状元郎夸官游街一般,一路慢慢的往化生寺走去。
玄奘拜了两拜谢恩后,就跟着仪仗队走上了大街。
他们在长街上走的轰轰烈烈,摇摇摆摆,长安城的行商坐贾、公子王孙、墨客文人、大男小女,都纷纷出来争相观看,夸奖赞叹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
玄奘来到化生寺,众僧人都走下坐榻来迎接他,看见他披着袈裟,持着禅杖的样子,都说是地藏王来了,个个皈依,侍立于左右。
光阴拈指,到了七日正会。玄奘又上表,请唐王来拈香。
这个时候善声已经传遍了天下。太宗率领文武百官,后妃国戚,早早的来到了化生寺里。长安城的众人,无论大小尊卑都来到寺里听讲。
这时,观音对木叉说道:“今天是水陆正会,以一七继七七,可以了。我和你去杂立在人群中,一则看看他那个‘水陆大会’怎么样,二则看那金蝉子有没有福气穿上我的宝贝,三则也听听他讲的是哪一门经法。”
他们两个就来到了化生寺里观看,真的是天朝大国,果然是上刹宝寺的气象,一派的仙音响亮,佛号喧哗。
观音挤到多宝台旁边,就看见那台上讲经的人确实是明智金蝉的相貌。
那法师坐在高台上,念一会儿《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儿《安邦天宝篆》,又宣讲一会儿《劝修功卷》。
观音听后,走上前用手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怎么只会谈‘小乘教法’,那可会谈‘大乘教法’吗?”
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观音起手道:“老师父,弟子有失瞻仰,多有得罪。目前所有的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道‘大乘教法’是怎么样的?”
观音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生,只能与世俗混同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度亡者升天,能度苦难的人脱离苦海,能修持无量的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却说那司香的巡堂官看见这突发状况,就急忙奏告给唐王,说道:“法师正在讲谈妙法,被两个癞头游僧,扯下台来给他乱说胡话。”
唐王就命令把那两个僧人擒拿过去,立即就有许多人把观音他们推拥进了后法堂。
等到见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着面道:“陛下有什么事要问我?”
唐王认出了他,说道:“你是前天那个送袈裟的和尚?”
观音道:“正是。”
太宗道:“你既然来这听讲,只应该吃些斋饭就罢了,为什么要跟我的法师乱讲,扰乱经堂秩序,耽误了我的佛事?”
观音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事实上是超度不了亡者升天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超度亡者脱离苦难,寿身不坏。”
太宗端正神情,心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什么地方?”
观音道:“在大西天的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它能够化解百冤之结,也能够消除无妄之灾。”
太宗道:“你可记得吗?”
观音道:“我记得。”
太宗大喜道:“让法师引领前去,请你上台开讲。”
观音带着木叉,飞上了高台,又脚踏祥云上升到了九霄高空,现出了救苦救难的原身:瑞霭缤纷中手托净瓶杨柳,身后祥光护着法身。左边的惠岸行者,精神抖擞的手持浑铁棍侍立在他身旁。
唐王看见,喜不自胜,朝天礼拜,众文武俱跪地焚香,满寺众人都拜倒在地,口里念道:“南无观世音菩萨”。
太宗立即传旨,叫妙手丹青画下观音的真像。旨意一出,就选出了图神写圣的吴道子,他立即展开妙笔,画写成观音真形的画像。
观音驾着祥云渐渐地飞远,不见了金光。只看见那半空中,滴溜溜飘落下一张简帖,上面有几句颂子,写的清楚明白: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能求正果金身。
太宗看完颂子,就命令众僧道:“暂且收了胜会,等我派人去取回大乘真经,再秉持诚心,重新修善果。”
众人无不遵从。
当时太宗就在寺中问众僧人道:“谁愿意领上朕的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去?”
话音还没有落地,玄奘法师就闪身出来,向太宗施礼,说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王大喜,上前用御手扶起玄奘道:“法师果真能尽此忠贤,不怕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
玄奘拜了两拜谢恩。
唐王果然是十分贤德,就带着玄奘来到寺里的佛前,同他拜了四拜,口里称道:“御弟圣僧”。
玄奘感谢不尽,说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你的天恩如此眷顾?我这一去,一定要捐躯努力,直到去到西天回来为止;如果到不了西天,取不回真经,就是死了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随即在佛前拈香,以此发了誓言。
唐王十分欢喜,后命銮驾回宫,等选好了黄道吉日,再给玄奘发放通关文牒出行。
玄奘也回到了他的洪福寺里,那本寺的僧人与他的几个徒弟,早就听闻了取经的事情,都来与他相见,因而就问道:“你发了誓愿要去西天取经,是真的吗?”
玄奘道:“是真的。”
他的徒弟们说道:“师父啊,我们曾经听人说起过,去西天的路途十分遥远,又多有虎豹妖魔。只怕你是有去无回,性命难保啊。”
玄奘道:“我已经发了弘誓大愿,不取到真经,就永堕沉沦地狱。这大概就是蒙受了君王的恩宠,就不得不尽忠来报国吧。我这次去真的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他又说道:“徒弟们,我走了之后,或许是三二年,或许是五七年,你们只要看到那山门里的松树枝头朝向东,那时我就回来了;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是还没有回来呢。”
众徒弟把这话切切的记在了心上。
次日早朝,太宗聚集文武百官,写好了取经文牒,盖上了通行宝印。
钦天监奏告道:“今日是人专吉星,适宜出行远路。”
唐王大喜。
黄门官来奏道:“御弟法师在朝门外候旨。”
唐王随即把他宣召上宝殿,说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还有一个紫金钵盂,送给你路上化斋用。再选了两个跟你长行的随从,也选出了白马一匹给你做脚力。你可以就这上路行走了。”
玄奘大喜,随即谢了恩,领了各项物事,没有一点想要滞留的意思。
唐王排开銮驾,与众官一同把玄奘送到了长安城的关外,看见了洪福寺的众僧和玄奘的几个徒弟也在关外等候,原来他们已经准备好了玄奘的冬夏衣服,在这里等着给他。唐王就叫玄奘先去跟他们收拾行囊、马匹,并与他们道别。
太宗让宫人手持酒壶倒了一杯御酒。
太宗举起酒杯,又问玄奘道:“御弟可有什么雅号?”
玄奘道:“贫僧是个出家人,未敢有什么称号。”
太宗道:“当时观音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以指经取号,号作‘三藏’怎么样?”
玄奘又谢了恩,接过御酒,说道:“陛下,酒是僧家的头一戒,贫僧自从为人,还不会饮酒。”
太宗道:“今日之行,与其他的事有所不同。这御酒是素酒,你只饮此一杯,以尽朕设酒送行的本意。”
三藏不敢不受。拿着酒杯,正准备举起去喝时,就看见太宗低头从土地上拈了一撮尘土,弹进了酒杯中。三藏不解他的举动有什么含义。
太宗笑道:“御弟啊,你这一去,到了西天,要多久才能够回来?”
三藏道:“只要三年,我就直接回来我们大唐了。”
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饮了这杯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三藏这时才悟出唐王捻土之意,又谢了恩,这时才把杯中土酒饮尽,拜辞唐王后骑马出关离开了。唐王也摆驾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