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不和了?就不休养生息了?”于谦当然不会受长孙无忌的鸟气,当下反问道:“若是不和,还能怎么办?攻过去?兵马哪里来?钱粮哪里来?”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诸葛丞相直接插嘴表态:“亮只此一语。”
于谦看向诸葛亮,眼神中带着惊讶,一向温吞的诸葛丞相居然如此坚决,环视周围,萧何闭目养神、不问世事,长孙无忌一味反对,后来想一想则又觉得了然。
意识形态的斗争不可忽视,苏联是怎么灭亡的?
苏联并非是以弱亡,而是以强亡。
它放弃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导致这个国家被内部爆破了。
而诸葛亮所处的环境和苏联有一些相似。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蜀国可以组织起来北伐,一旦诸葛亮死去,北伐之路就困难重重了。
可以说,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不断北伐就是提醒蜀国人,现在还是战争时期,不要贪图安逸。
他活着的时候拽着、拖着、拉着,拼了命地逼着蜀国走了几步,待到丞相追随白帝城的先帝一并去后。
就算还有姜维想要继丞相之遗志继续北伐,朝中阻碍频频,到最后也只是同意给姜维一点点兵力去打局部战争,再也没有像诸葛亮时期的那种总动员的全体战了。
这就是诸葛亮所担心的。
事实上也正如诸葛亮所料,一旦安逸下来再提劲就难了,自古以来偏安一方的朝廷,无论是南宋还是南明,都有这种情况。
自诸葛亮死后,一个叫做谯周的占领了舆论主导阵地。
谯周字允南,益州巴西西冲国人。
可以说是蜀国投降的发起者。
姜维继承相之遗志,屡次出师北伐,劳而无功,百姓凋敝。谯周便去找当时掌权并支持姜维北伐的尚书令陈只陈说厉害又写了一篇名为《仇国论》的文章来讥讽朝政。
这篇文章危害极大,他将一直被视为伪朝的曹魏,比作商朝和西周的正统王朝,等于完全否定了诸葛亮北伐中原,还帝旧都的立国根本,视现有的朝廷为割据政权,却没有受到任何诽谤朝政的处罚。
这否定了蜀汉多年以正统自居的政权合法性。把季汉比作和魏国共存的小国。这样蜀国就一下就从汉朝的延续,天下的正统,变成了割据蜀地的地方政权。因此导致蜀汉后期人心离散。
从根本上摧毁了刘备诸葛亮以来一直构建的国家理想和政治方针,从内部瓦解了蜀汉政权。
从此北伐便不再有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然正义性,失去了号召力。
谯周作为益州本地的公众知识分子,本身就有着一定的名望,稍一煽风点火,益州人心去矣。
后来在蜀中通过《仇国论》大造舆论,动摇了蜀汉的国本,最后蛊惑后主投降。
但观此时谯周进言,朝中却没有一人出来反驳,说明蜀汉朝政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边缘。
蜀中士族已经与蜀汉政权离心离德,大家居然都默认接受了谯周的观点。
只能说蜀汉的灭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从内部已经和诸葛亮时期上下一心,兴复汉室的朝廷大相径庭了。
诸葛亮有此经历,当然反对议和。
“好了,和一定是要和的,不过其他的还得谈谈,等待欧罗巴那里的使者来了,诸葛丞相你代我去见一见吧,外面总有人议论纷纷,说我害怕那两个人回来夺了我的位置,故意拖着不处理,把那两人要回来吧,大张旗鼓地要回来,堵上说闲话的嘴!”
叶云裹着被子瑟瑟发抖,说完这些便已经用光了整天的精力,只道一句:“还有其他事吗?没有散了吧,我困了。”
几人相互看了几眼,最终是松了一口气,领命而去。
说实话,叶云的最终表态足以确定很多事情。
全球高考有着铁律的,召唤人物是要服从考生的,没看见这么多忠臣名将都拉不起一个胡博武吗?
就是把付不起的刘阿斗拉过来,然后随便找一个将军放权,把其他将军全都弄死,省得起派系之争,都不至于打得这么惨烈。
这不是胡博武一定要亲自上场微操吗?
这不是胡博武想要表现一番吗?
这不是胡博武被打崩了胆气只知逃命吗?
既然全球高考有了这么一个规则,实际上考生就是一个掌握巨大权力的独裁者。
独裁者与独裁者之间也有差距的。
历史上的不提,就说眼前的胡博武与叶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有一个事实不得不承认,无论是这些历史人物还是本世界的土着,都不能阻挡叶云铁了心的去做一件事情,真闹起来不一定谁怕谁。
钱意林杀了、萧红淑杀了、胡博武也杀了。
诸葛丞相支持的点也在于此,只要叶云下定决心开战,后面的那些百姓、土着官吏不得不跟从。
之所以有这样的纠结,根本是因为好人难当。
把百姓当牛马随意驱使,也就不需要有这种顾虑。
但是叶云不是拿了个仁王的剧本吗?
不得要演好了吗?
人设崩塌的后果有多么恐怖,叶云不是不知道。
话说回来,既然叶云有指示,那么这件事情总归有一个说法,转眼间来到了十一月,叶云感冒一直没好,整日昏昏沉沉的,喝了药便睡,一睁一闭眼睛一天就过去了。
只能由内阁代为理事,而议和这种事情当然不能只有内阁几位首脑去谈,虽然决定权在这几位手上,该客气的还是要客气的,于是乎就有了一次扩大议会,满堂官员二百余人,坐在内阁大型会议厅内,展开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