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新战国七雄 > 第64章 火炮

第64章 火炮

    鳌拜接着说道:“不过无妨,就算没有红衣大炮,有其他数十门火炮,足够破敌。”


    “话是这么说,若有能用上红衣大炮,岂不更好。这么好的机会,不如我遣人去冲一冲?便是不能破敌,好歹也断了敌军转移阵地的念想,这么一来,我们的红衣大炮也能有机会破敌。”苏克萨哈跃跃欲试。


    鳌拜摇了摇头:“算了,这么做说不定正中唐军下怀。那李家皇帝既然敢这般托大,定然也是有一定把握。以前几日唐军之战力来看,即便是行军序列,想要突袭冲垮也并非易事。万一陷入焦灼,失去冲击力的骑兵便要任人宰割了。唐军愿意消耗体力规避炮子便由他们去!等他们士卒疲敝,我们再进攻不迟。”


    唐军后面不远就是连绵大山,没有足够的空间提速,骑兵便无法反复冲击。等失了速,就等着被步兵花样虐杀吧。


    这么个一锤子买卖,一旦不成,必然损失惨重,到时候伤了士气,反倒得不偿失。


    而且在鳌拜看来,红衣大炮也并非就没有机会用上。


    唐军就算再往西行,这么长的队伍,总有一部分会落在东边,红衣大炮稍稍挪动之下一样可以将之纳入攻击范畴,不过因为有南口大营的支援,难以对左翼唐军造成致命打击,无法对战场态势起到决定性因素。


    唐军最终的部署还是出乎身经百战的鳌少保意料之外。


    约莫三个军团的战兵四万人并没有如鳌拜想象中那样尽数往西南方向移动,而是在清军的注视下,大摇大摆地绵延开去,自南口一线一直摆到尖山咀脚下,宽度接近二十里,阵列稀薄到了骇人的地步。


    唐军在与敌军交战的时候,向来喜欢摆疏阵,利用甲坚兵利的优势弥补纵深不足,且以宽大的正面对敌军造成更大的防守压力。


    虽然本意是加大阵列宽度,但是稀疏的阵型应对炮兵倒是正合适。


    两军野战,如何协调好阵型的宽度和深度是个考验将领水平的重要难题。


    阵型足够宽,便能够从两翼包抄敌军,形成合围之势,但同时,过于绵长的阵列也导致纵深不足,一旦敌军选择其中一点或几点猛攻,就很容易达成突破,继而引发全军崩盘。


    若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双方都处于战争迷雾中,无法看清后排阵列情况,倒是可以做些欺骗性布置,深而示之浅,浅却扮作深,欺骗敌军,使之作出错误的兵力部署,以达成战役目标。


    但在燕山脚下,尚有不少高地,鳌拜又有千里镜在手,唐军的布置显然是瞒不了人的。


    这唐人,就是这般嚣张,为了防止被火炮轰击,竟然敢用这般单薄的阵列去挑衅八旗。


    鳌拜冷笑一声,什么用兵如神的太宗皇帝,恁地托大,岂有不败之理。


    “传令下去,红衣大炮和那些个年久失修的大将军二将军炮放在右翼不要动,敌军攻过来便拼命射击,让唐军以为我炮甲尽集于右翼。其余数十门大炮皆送往中军,埋伏于前锋后阵,一会唐人攻过来,便出其不意,先打个大豁口。待敌军阵型纷乱,突骑冲进去沿着两翼追杀。”


    身经百战的鳌少保很快抓住唐军布置的疏漏,针对性地下达了作战命令。


    随着号令传达下去,炮甲们立即忙碌起来。


    这次出征,北京城里保养的不错的火炮大都被拉了出来,除却红衣大炮,几百斤重的中型火炮也有七八十门之多,大都是历次大战自前明缴获。


    光一个松锦大战,大明就给后金送了三千多门大小火炮,什么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行营炮、发熕炮、佛朗基炮,各种样式应有尽有。


    当然,跟明制兵器铠甲一个尿性,大多也都是些不堪用的玩意,听个响还行,指望能破后金的盾车就太过奢望了些。


    没办法,虽然明吹们总是喜欢把大明火器捧得天上少有地上无,但落后就是落后,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铁的事实。


    明末清初流行的佛朗基,在欧洲都已经是被淘汰的玩意儿,更不用说什么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这种老古董了,也就是红衣大炮跟上了时代的潮流,但也仅仅是普通货色罢了,远称不上什么神兵利器。


    论大炮数量,十七世纪历次欧战都比不上明清大决战,三千多门大炮,的确骇人,同时期欧洲数万人十多万人的大会战,大都不过几十门火炮而已。


    但其实早在十五六世纪,欧洲同样是炮海流的天下,一场会战动辄数百门火炮。


    然而实战证明,威力射程有限的小炮在战场上并没有什么鸟用。


    这玩意既占空间又费人力,且杀伤力比之重火枪也高不了多少。


    为了防止引燃火药造成自爆,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隙,导致火力密度低下,比之只能摆出疏阵的火绳枪都差了不少,更别说可以密集排列的燧发枪大阵了。


    在火门枪和早期火绳枪时期,炮海流战术尚能盛极一时,等重火枪,尤其是燧发枪流行起来后,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只有那些三五百斤靠上的中型火炮才依靠更远的射程充分发挥扰乱敌军阵型、梯次杀伤的作用,逐渐成为战场上的主力军。


    至于盾车,在后金靠着盾车在辽东战场上横行霸道的时候,欧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玩意。


    是欧洲人一根筋,不懂得打造这种土坦克吗?


    这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术,也无需什么天马行空的想法。


    发明了坦克的欧洲人不想这么做吗?不过是因为盾车在欧洲无效罢了。


    盾车能发挥如此威力本身便已经说明明末和欧洲在火炮技术和应用上的差距了。


    明军数以千计的火炮中真正能对盾车造成威胁的,也只有其中少数重量级选手了,再加上炮手水平的差距,自然难以充分发挥火炮在战场上的压制作用,结果一败涂地也是理所当然。


    这也怨不得大明顽固不化。


    战争经验都是打出来的。明末的战争烈度比欧洲要小多了,自然没有多少从中汲取教训的机会。


    虽然论死人数量,十七世纪的欧洲人就算绝种也及不上明亡清兴六十年埋骨的一亿多汉家百姓,但是论战事频繁,仅仅只有大明后金两家互殴的东亚还真远不及欧洲。


    至于明政府镇压农民起义之类的军事行动,对于总结经验,提升自身毫无意义。治安战打多了并不是什么好事。


    战争,只有发生在有着完备体系支撑的国家之间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场仗打下来,将领们会认识到自家军队的不足,并通过整个体系传导下去,进而反馈回来,提升军队素质和装备,改进战法,继而提高战斗力。


    体系越有活力,反馈越快,改进越及时,战力越高,国家就可以越打越强。


    欧陆各国纷争不休,也逐渐造就了一支支强军。


    明政府的僵化体系在崇祯的死命驱使下,也试图奋力改进。


    从实际结果来看,也是有些效果的,洪承畴出关的十三万大军能压制住多尔衮带领的三旗兵马,表现就相当不错。


    放在崇祯初年,明军哪有这战力?可惜这大明国最后的骨血被皇太极一锅端了。


    除了红衣大炮和少部分威力尚可的中型火炮,其他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清军是不太瞧得上的。


    这些年来,除了少量的红衣大炮,京师的炮厂并没有造什么新东西出来。


    武器发展都是需求推动的。


    南明不过西南一隅,火炮匮乏,现有的火炮足够压制。


    东南福建那边倒是派了些造炮的匠人过去,制些利器对付海贼仿制的西洋炮。


    国家财政如此紧张,八旗天兵的工资都发不下来,何必非要花费那么大的成本制造更多大炮?


    所以今日拉出来的,也大都是些前明的玩意儿,虽然挑选的都是其中保养还不错的,但是老化生锈影响性能总是难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他把世界玩坏了 万界仙踪之最强帝国 仙箓 影视穿越从四合院开始 穿越八年才出道 在超自然的世界里低调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