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位读书人之间的交流,不需要把话全部说尽。
光是秦葵列举北方灾情这一条,于慎行就能一点即通。
他起身走至窗前眺望蓝天,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忧愁。
六部的邸报是互相公开的,如今天下是什么样的状况?
他太清楚了。
大明帝国看似商业繁荣、经济蒸蒸日上,实际上社会资源正在迅速流向财阀的口袋。
财阀一边用各种手段偷税避税,一边又垄断很多高利润产业,聚敛的财富难以估量。
以至于朝廷的税收全部摊派到底层头上,底层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把土地挂在地主名下躲避赋税,或者干脆贱卖土地,弃农转工,形成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而那些财阀的背后,还是在朝堂上掌握一定话语权的“既得利益”集团。
他们党派林立、以权谋私,为达成某种政治目的,甚至连皇帝都能被他们悄悄干掉。
虽然弑君只是于慎行的猜测,但稍微细想大明历代皇帝的寿命,便不难猜出其中的真相。
农民阶层尚且如此,读书人的处境也不好过。
从明初开始,政府一直在大力扫盲、发展教育。
发展到如今,秀才举人一抓一大把,体制内又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高生态的重要岗位又被精英阶层暗箱操作垄断。
有些“举人老爷”还自视甚高,宁愿靠朝廷那点补贴过着苦日子,也不愿意脱下长衫去拨算盘,就为了等那张实现阶级跨越的任命书。
这导致读书人卷成一团麻花,空有一身才华无处可施展。
最具有代表性就是《西游记》这类讽刺意味的文学,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当下社会的戾气这么重,归根结底,无非是财富和资源向少数派的精英聚拢,士农工商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等到矛盾累积到无法调和的地步,帝国覆灭那就是必然的结果。
想通了此关键,于慎行的脸色变得无比凝重。
猛然转身瞪着秦葵,怒道:“既然你早已得知国之将亡,为何还不以身许国、与我一同力挽狂澜?”
秦葵摊开双手,苦笑道:“我刚才都说了,天道循环,非人力可抗。与其和衮衮诸公明争暗斗,不如躲在这穷乡僻壤,图个逍遥快活。”
“你这是懦夫避世!”
秦葵仰面长叹一声:“哎!可远兄,我不过是不愿把心力耗在无意义的内斗上,可并非懦夫之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愚者也。”
“你就算有三头六臂,面对日渐沉落的大明江山,也是独木难支。”
“咱们这一代运气不太好,怀有满腔抱负,却生在党同伐异、圣主不出的时代。”
“既然你我都无能为力,还不如把希望留给下一代。”
“所以我时常告诫膝下儿女。”
“天下将有事矣,尔曹能执干戈以为社稷者,吾子也。”
(这段话出自《秦氏家乘》,白话文指:天下即将大乱,你们只有拿起武器保家卫国,才算是我秦葵的儿女。)
于慎行听后,心中感慨万千。
遂向秦葵深深鞠躬行了一礼:“没想到载阳尚能如此心怀天下,方才是我错怪了你,向你赔不是!”
秦葵走过去将他托起,然后两个人像是解开莫大误会又一笑泯恩仇的好友,畅怀大笑起来。
接下来两人便不再谈起国事,反而温情脉脉的聊起往日趣事。
还在偷听的李弘贞,从中了解到秦葵为什么会仕途不顺。
他在国子监就读期间,就时常发表言论抨击徐阶这只老狐狸跟严嵩是一路货色,说他口腹蜜剑、两面三刀,还吐槽他儿子在松江府侵占民田、大肆敛财。
被徐阶得知后,就把他打发到仓库坐冷板凳。
直到高拱执政,才被放了出来,还被调入翰林院担任编修。
但秦葵还是不知收敛,秉持谁当首辅、我就怼谁的硬朗作风,继续作死。
隆庆四年,朝廷针对跟蒙古互市的问题,展开一场廷议。
商量来商量去,大家各抒己见,互不相让。
高拱就想了一个办法,史称“封贡票决”。
按现代的说法,就是通过投票来决策。
然而投票的结果是赞成和反对各有22人,算是投了个寂寞。
大家商量无果,高拱只好把事情推给隆庆皇帝来决策。
但是秦葵却上书皇帝,坚决主张不要跟蒙古做生意。
他认为俺答这种塞外蛮夷,弱则媚怯如虫,强则残虐赛狼。
朝廷就算册封他,也不会真心臣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待这种不稳定的白眼狼,一开始就应该关闭长城,撤掉边关所有贸易点,用经济封锁的手段,让蒙古鞑子自生自灭。
秦葵还引经据典,权衡利弊陈述跟蛮夷做生意就是在滋敌。
等哪天他们壮大了,还是会南下骚扰边境,要是野心再大点,甚至还会入主中原。
当时镇守边关的将领是宣大总督王崇古,他是高拱的人,也是互市的支持派。
高拱当然会站在王崇古这边,打击反对派。
高阁老又是个暴脾气,行事作风可不会像徐阶那样,暗戳戳地给别人穿小鞋。
此时他正愁无人可立威,那就拿你秦葵这个小小翰林来杀鸡儆猴。
是以,秦葵被一撸到底,给贬回老家忠州当教书,继续坐冷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