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天幕:海外遍地银山金树,速抢 > 第32章 历史嘛,他只会记住璀璨

第32章 历史嘛,他只会记住璀璨

    视频继续。


    【先说朱元璋。


    首先确定一点,朱元璋一定是千古一帝。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你说他残暴也好,说他只会打仗,不会治国也好。


    但是驱除鞑虏,再造神州的这一功绩,便足以让他获得此称号了。、


    而且他还一举收复了失去四百来年的燕云十六州,算是给大宋圆梦了。


    至于说治国嘛,很多人都说朱元璋时期治国不行。


    特别是近些年,还有人特别喜欢拿凤阳花鼓中的《凤阳歌》来说事。


    比如“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凤阳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


    大家户口卖骡马,二等户口卖田庄,


    三等户口没有的卖哟,身背花鼓走四方


    .........”


    此类版本不少,改中的,改尾的版本都有,唯独前面两句没人改。


    说的好像朱元璋登基之后,把凤阳害的多惨一样。


    其实这民谣传唱的年代,是在明末时期。


    或者说清初时期出现的,名字也被改成了《疯秧歌》。


    按照迅儿哥的话来说,这无非就是那些帮闲们,在他们的老主子落魄后,为了讨好新主子讲出来的一些坏话而已。


    其实《凤阳歌》原版是: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


    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


    原版看上去是不是合理多了?


    其实大家想想也知道,朱元璋立国的时候,凤阳那可是中都。


    而且朱元璋曾经下诏。


    凤阳,临淮两地,永不课征。


    也就是说,这两地的百姓是不征税的。


    同时,朱元璋还下达过很多对于凤阳发展有利的诏令。


    比如:官吏罢职者,民犯流罪者,俱发凤阳屯田耕种。


    今后犯罪,当谪两广充军者,俱发临濠屯田。


    官吏受赃及杂犯私罪当罢职者,谪凤阳屯种。


    民犯流罪者,凤阳输作一年,然后屯种。


    根据记载,仅仅只是洪武前五年,从全国各地发往中都的罪犯。


    就有五万多人,这其中官吏就上万。


    另外,朱元璋还曾从江南迁徙了富民商人十四万户。


    用于充实凤阳,将人、财、物,畜,以及生产经验、技术等等。


    虽然富户迁徙,是为了更好的集权,但是有了这些富户的加入,凤阳的日子绝对不会差。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家乡的发展那是下了力的。


    凤阳在朱元璋时期,那也不可能出现大家户口卖骡马,二等户口卖田庄的情况。


    所以不要瞎黑,别听风就是雨,好歹也找点像样的点黑不是。


    其实真要说起来。


    朱元璋在治国方面能力真不差,他差的其实是底子。


    明初的人口,其实是一个较为争议的事情。


    根据《农田余话》记载,洪武元年的人口是一百六十一万户,大概估算也就是六七百万人左右。


    而在洪武十四年的《洪武实录》中记载,人口却到了一千零六十万户,大概估算有五千多万人口。


    14年,两者的人口数据差了七八倍之多。


    有人怀疑这其中的数据有错,毕竟明初的人口数据,也仅仅只是在《农田余话》中有记载,这属于孤证据,而且与洪武十四年记载的数据相差太大,所以可能是假的。


    但博主认为这数据不会是假的,而是及其真实的数据。


    因为关于明初史料中,对人口稀少的记载有很多。


    比如关于当时扬州的记载,是“按籍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


    而对于洞庭湖地区的记载,是“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


    对于黄河以北州县的记载是:“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几无生机之色。”


    对于徐州的记载是:“白骨蔽地,草莽弥望,残瓦荒草中常常有狐鼠出没。”


    所以明初的时候,人口稀少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当然了,14年翻七倍,这么大的人口差异。


    这不可能都是治国治出来的人口,毕竟是人,再怎么生,也不可能家家户户都两年一胎不是。


    更重要的还是大明管辖地盘的增大,人口才会这样倍增。


    洪武元年的时候,朱元璋拿下的地盘,也仅仅只有东南那一片,估计不超过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到洪武十四年的时候,大明基本统一了神州,完成了大一统,地盘的增加,人口自然也会增加。


    这一部分的原因也是要算进去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人口能增长的如此迅速,朱元璋的治国能力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他对百姓好,那是出了名的,税收仅仅为三十税一,而且还是实物税,也就是可以用物品来抵押。


    不过老朱对于商业税这一块的设置,那真是败笔,这确实是他的问题。


    总的来说,他对百姓是真的好,但他对官员嘛,那也是真的狠。


    洪武四大案下来,暴君的名号,那算是直接就焊在朱元璋头上了。


    只能说他对官员实太狠了点,动辄几千,多则数万。


    对官吏的法令,是真的严,杀的是真的狠。


    这才导致大家对他,留下了治国不好的印象而已。


    毕竟史书嘛,对于平民的记录,都是很少的。


    如岁大饥,人相食。


    这六个字后面,可能就是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普通人的命。


    你想从历史中去翻找这上百万普通人的名字,你应该是翻不出一个所以然的。


    但史书对官吏的记录,则是会多一些笔墨。


    死一个可能都是好大一篇。


    像朱元璋这样一刀下去就是几万的,那有名有姓的官员可就太多了。


    一个帝王治理了岁大饥,人相食的灾情。


    在史书上留下的,或许仅仅只有一个“某地大灾,某年某月,某某皇帝派某某,调拨了赈灾粮款多少多少。然后就没然后了。


    而一个皇帝要是砍了一群官员,那史书上就会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记清楚,参与多少人,什么什么时间,什么什么地点等等。


    正因如此,想要找到朱元璋治国时,对普通民众的资料,那很难找到。


    但要想找到朱元璋杀官吏的资料,那就太多了。


    久而久之,大家就会默认朱元璋打仗可以,治国不行,除了杀官还是杀官。】


    网友【弹幕】:“唉,史书上最悲惨的莫过于“岁大饥,人相食”“白骨遍地,千里无鸡鸣了””


    网友【弹幕】:“是啊!往往那不起眼的几个字,就是无数人的一生了。


    历史嘛,他只会记住那些璀璨,平凡太常见了,不配被记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他把世界玩坏了 万界仙踪之最强帝国 仙箓 影视穿越从四合院开始 穿越八年才出道 在超自然的世界里低调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