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午9点半,股市再度开市。
大盘指数再度大幅低开,而风华制药则平开开盘。
开盘后,大盘继续下跌,延续了前一个交易日的恐慌行情,市场资金仍在互相践踏,一上午的时间,大盘跌幅再度接近7%,市场已经处于崩盘的边缘。
算一算,最近两个交易日,大盘指数跌幅超过了15%,再加上前几个交易日的话,最近五个交易日内大盘的整体跌幅更是超过了25%,大盘短短五天内暴跌25%,这在任何市场都可以算作崩盘的表现了。
大盘的下跌都是如此,更遑论个股了。很多股票已经出现了接近腰斩的行情,尤其是那些业绩差的垃圾股,更是跌的连爹妈都不认识了。
所以说,任何时候,买卖股票都不要轻易去炒作垃圾股,那是大资金玩击鼓传花套散户的地方,垃圾股即便一朝被炒上天,但一旦市场冷却,管理层降温,资金最先抛弃的就是这种垃圾股。
连续不断地暴跌不断地考验着股民的心里承受能力,也极大地动摇着股民的持股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纷纷会怀疑,牛市就这么结束了吗?
总结一下华夏股市,除了2015年的特殊情况,大盘有顶部v型反转的形态,其他几次大盘顶底都是反覆构筑的过程,所以说顶部的出现一般是要有反覆不断地反抽的,只有这样,主力才能在高位顺利完成出货,这在强势个股在高位不断震荡整理的原理是一样的,如果没有这个高位震荡的过程,主力很难把自己庞大的持仓出干净。
这里不包括那种连续涨停的股票,那种股票属于游资炒作,一旦股价开板,就代表着行情结束,连续的暴跌股价腰斩属于正常走势。
我们分析的是绝大部分的情况下,炒股票不就是炒的概率吗,不要用偶尔的个例来使自己钻入牛角尖。
顶部需要反覆构筑,而底部则恰恰相反,主力需要大盘或者个股在底部区间不断地震荡,来完成吸筹和洗盘。
而且,即便是2015年的大顶部,虽然属于v型反转,但是在k线形态上也有了见顶的明显信号,那就是在日线上很明显是一个趋势上涨行情的结束。
所谓趋势上涨行情的结束,简单说就是在日线上连续构筑了互不相接的两个大的整理平台,两个互不相连的整理平台就叫做趋势上涨。
而2015年在构筑完第二个整理平台后选择再度上涨冲高,这最后的冲高就是对第二个整理平台的突破。
趋势上涨结束有三分之一地概率预示着行情走势要出现反转,所以如果这个平台属于假突破,基本就意味着这一波趋势上涨结束了,而观察一个平台是否真正突破的关键就是看回踩能否跌回到平台内,跌回则属于假突破,如果不跌破平台,则又形成了我们之前说过的第三类买点,可以顺势继续做多。
2015年的最后冲顶阶段,日线macd明显处于背离阶段,所以最好的决策就是日线上涨力度衰竭的地方先行逢高平仓出局,然后关注回调能否在平台上方止跌,形成一个第三类买点,形成则再次买进,不能形成继续离场观望,如果这时候还有筹码就需要全部清仓了。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趋势上涨结束三分之一的概率预示着行情反转,那么剩下的三分之二的概率是什么?
剩下的概率第一种情况是行情走势出现阶段性回调,最后一个整理平台出现扩大化,形成了比前面的平台更大级别的平台。
简单比喻,如果原先的两个平台属于两个儿童时期的话,现在趋势上涨行情结束,就代表着大盘走势回调后继续给第二个儿童补充营养,让第二个儿童成长为了青年,这样,第二个儿童长大成人了,就有了更坚实的力量承担卖压,大盘短期回调后可以继续向上攀升突破新高,因为此时大盘已经有了更坚实的做多力量,而如何给第二个儿童补充营养,则需要大盘跌破第二个平台的最高点,起码要摸到这第二个儿童的头发对不对,这样才有补充营养的亲密接触。
这种情况属于大盘的上涨走势还没有完结,大盘摸摸第二个儿童的头发后就会继续上攻,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形成了第三类买点,平台的上沿以价格最低的高点计算,这点说过很多次了,而摸摸头发是大盘仅仅摸到了最高的点位,这点要注意一下。
比如连续三个高点2800、2700、2600,第三类买点的要求是不跌破2600点,摸摸头发则是跌破了2800点,可以理解吧。
而另一个三分之一的概率是上涨行情终结了,大盘转变为了盘整走势,这点并不难理解,这就是大盘在顶部不断震荡的过程,盘整走完后是继续上涨,还是掉头下跌,先要等这个盘整走势走完了再说,顶部的震荡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主力是在这个位置震荡洗盘后重新拉升,或者在这个位置完成出货,就无法提前判断了,要等待平台突破后再做判断。
但所有的三个概率,都代表着趋势上涨行情结束后,大盘走势必然会出现深度回调走势,至于以哪种形式回调,以及回调后怎么走另外再说,但在当下的判断,一定是要最后的macd背离的冲高阶段先清掉头寸,等到观察大盘能否跌破平台再决定下一步的操作,不跌破平台内,继续做多,跌破,则选择观望。
2015年的情况,则属于大盘选择了最惨烈的走势,趋势直接反转,直接来了一个趋势下跌行情,这个趋势下跌行情的结束点在2015年9月30日那里,日线上同样出现了两个互不接触的整理平台,只不过最后一个整理平台并没有出现最后的跌破平台的走势形成最后的背离段,但这并不影响这里属于趋势下跌行情的判断。
至于2015年9月30日之后的走势,则又属于另一个判断了,简单说一下就是趋势下跌行情结束后,形成了更大级别的震荡平台,这个整理平台的级别一定比趋势下跌时的整理平台大,因为盘整的级别总是要大于下跌或者上涨的级别,这也是2015年9月30日后大盘走势连续不断地震荡,一直震荡到12月底的原因,就是这个原因。
而大盘震荡完之后,选择了继续下行探底,这里就不再细说了,那样大家就更难理解了。
所以,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是可以完美的预判大盘的走势的,越是级别大的走势,比如周线,月线,判断起来准确率越高,因为到了这个级别,主力几乎没有可能造假的能力,当然级别越大,大盘期间的回调或者震荡空间就越大,经常会出现几百点甚至一两千点的回调,那样就需要更大的耐心持有头寸。
上面所说的,也是缠论中趋势上涨行情结束后三种情况的判断:一个趋势上涨行情结束后,后面将会出现三种情况:最后一个中枢级别扩展、更大级别的盘整、或者同级别或者更大级别反趋势的出现。
最后一个中枢级别扩展就是大盘短暂回调摸摸第二个儿童的头发就开始再度上涨,也就是形成第三类买点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上涨还没有走完,可有继续做多。
更大级别的盘整就代表着大盘要陷入长久的横盘震荡当中,原来的两个儿童不管了,因为这时候上涨行情已经彻底终结,她们的存在不影响下面的判断,就可以抛开不看了,这里要有更长时间的盘整,孕育出另一个成年人了。
而同级别或者更大级别的反趋势就代表着行情要真正出现反转了,将会出现另外两个互补接触的两个儿童一路下跌,或者两个更大的成年人一路下跌了。
这三个情况中,更大级别的盘整出现的概率最大,直接反转的概率最小。
2015年的大盘走势就是趋势反转的代表,由于人为的原因,让大盘没有出现高位震荡过程就直接反转了。
所以说,2015年的情况只是小概率事件,即便这个小概率事件,也在理论的预判当中,当然,如果没有众所周知的人为作用,主力想要出货,最大的概率就是高位震荡完成筑顶。
即便不能在最后的冲高阶段平掉持仓,但在大盘跌破4600的那一刻,就彻底意味着最后一个平台的第三类买点已经不可能出现了,当下最合适的判断就是平仓出局,喝茶看风景。
回到2007年当下来看,虽然大盘连续暴跌25%了,但是如果你仔细看一下之前突破前一个整理平台的日线上涨阶段,macd指标是没有背离的,macd指标既然没有背离,那大盘见顶的概率就微乎其微,而这里的下跌,也就意味着仅仅是为了回调整理成第二个趋势儿童而已,只不过由于印花税税率的提高,影响了市场情绪,导致这里下跌的幅度稍微大了一点而已。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操作?很简单,既然这里的下跌只是为了形成一个整理平台,我们在相对低点择机买入就好了嘛,大盘短期内已经暴跌高达25%,做空风险释放的也差不多了吧,适当的配置一些仓位是很合理的对不对?尤其是这里恰好又跌到了日线60日线的支撑位,即便不敢满仓,半仓买入总是可以的嘛。
既然是震荡,那就是后面还有上涨,上涨后又还有下跌,所以接下来大方向的操作已经确定了下来,买入后等待股价拉升,等到盈利个百分之一二十的时候,找个高点择机平出出局,然后等待大盘的下一次回调构筑成最终的整理平台,如果再一次下跌没有跌破前一个低点,全仓买进,如果跌破前一个低点,但macd背离了,仍然全仓买进,如果跌破前一个低点时没有背离,则继续观望一下,这种情况大概率反弹后还有下跌,等待再一个下跌时看是否背离择机买入就可以了。
所以,你看大级别炒股简不简单,其实很简单,掌握好指标背离,掌握好什么叫做趋势上涨结束,什么叫做趋势下跌结束,结合大趋势,看大做小,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住大盘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操作思路,顺势操作就可以了。
有整理平台我们就看平台突破后能否回到平台内,没有整理平台我们就比较两段下跌的力度,第二次的下跌力度衰竭了,那就再度买入进场,如果力度没有衰竭,就继续等待,等待第三次下跌,第三次下跌力度衰竭了,那就继续买入。
这种情况要注意一点,如果出现连续两次以上的下跌,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下跌中的整理平台了对不对,这个时候如果最后一次下跌跌破平台后力量衰竭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买入,但如果反抽没有回到平台内,就形成了这个平台的第三类卖点了,那就需要离场出局了,等到这个卖点下跌走完再择机买入。
平台的突破力度的比较是比较造成平台整理的两个下跌的比较,简单解释一下,从1500点涨到2000点后,开始在2000到2300之间横盘整理,然后从2300涨到了2600点,怎么比较背离,我们比较的是1500点涨到2000点的这波下跌力度,和2300涨到2600点的这波上涨力度,这两个上涨力度进行比较。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这两个上涨都可以算作脱离平台的尝试,这个平台就像一个磁铁一样,既然前一次需要很大的力度才真正脱离,那么下一次起码需要同样的力度才算真正突破,不然的话,必然有回踩,回踩回到平台,假突破,回踩没回到平台,真突破,形成第三类买点,买入,做多。
简单说,缠论就是不断地观察各种整理平台的突破情况,看平台突破后能否形成第三类买点或者卖点,没有整理平台的情况,就观察两段下跌的力度。
其实缠论很简单,很多人都是被笔、线段的划分弄得晕头转向,其实没必要,所有的走势用一个合适级别的一笔划分就可以概括了,所有有重叠震荡的地方就是平台,或者叫中枢,只不过要关注一下级别的大小而已。
级别的大小也没有必要划分的太精细,你大体的用手指量一下,如果两个平台横盘的距离差不多,没有相差一倍以上,那就粗略的把两个平台判断为同一个级别就可以了,如果其中有一个平台的波动空间很大,那么这个平台的横盘距离就可以适当缩小一点,这里就存在着用空间交换时间的问题,这个问题前面一些章节有讲过,可以复习一下,如果两个平台横盘距离相差超过了一倍,但横盘短的平台震荡的空间大,那依然可以简单的判断为同一个级别的平台。
这章很重要,建议多看几遍,看懂了,你就可以做大方向的股票持仓了。